央广网厦门10月30日消息(记者 马宁) 鹭江潮起,风云巨变。为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由厦门市委宣传部指导,美术报社联合海西晨报社共同主办的“潮起鹭江四十年”——在京媒体、书画名家厦门采风活动,于日前在厦门成功举办。活动中,包括《新华每日电讯》《工人日报》《解放军报》《美术报》等多家国内主流媒体的主编、记者深度走访厦门,了解厦门经济特区建立至今“潮起鹭江四十年 ”的辉煌成就。
采风结束后,采风团将以媒体和艺术家的视角,来创作一批展现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40 年来逐步走向“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壮丽篇章的作品,充分讲好“厦门故事 ”,全方位展示厦门的独特魅力。
 采风:探寻特区发展足迹
本次活动由《美术报》副社长吴重生带队,带领来自《新华每日电讯》《工人日报》《解放军报》等十多位媒体主编、记者等,共同组成“采风团”,深度走访了厦门的鼓浪屿、观音山总部基地、软件园、惠和石文化园区、厦门岛外新农村等地点,探寻特区发展足迹。
在观音山总部基地,采风团了解了厦门总部经济的发展过程,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厦门是充满活力的经济特区,拥有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对外开放优势和科研人才优势,可以为企业总部提供丰富的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吴重生说,未来有机会,将携手海西晨报社,共同为厦门招商引资、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做出努力。
在鼓浪屿上,采风团跟随当地文化研究专家吴永奇一起“探秘”了美国领事馆旧址、汇丰银行公馆旧址、三一堂等十余座具有代表性的鼓浪屿建筑,聆听每一座建筑背后的建造历史和发生在这里面的种种故事。据吴永奇介绍,“多元素融合”是鼓浪浪建筑最大的特点。而在这些建筑背后,则是风雨飘摇时代的各种真实历史和感人故事。小小的岛屿也是一部近现代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缩影。
在惠和石文化园,采风团成员一行在石文化园惠安女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石雕艺术博物馆,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参与了惠和非遗影雕体验,感悟非遗工匠精神。采风团一行对惠和石文化园将“非遗+旅游”的文旅融合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是“厦门特区建立四十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缩影和见证”。
采风过程中,一行人还来到了海沧芦塘社,参观了乡愁馆、举人楼、小芳公社等,在文圃研学基地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创意,并在“燕微风工作室”探讨移动互联和直播带给乡村的嬗变思路。吴重生表示,通过此次海沧之行,采风团看到了厦门特区建立四十年以来,乡村振兴进入“3.0版”的全新图景。《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主编李牧鸣表示,海沧芦塘书院的“转型”令人耳目一新,是现代和传统元素融合较好的“样板”,更从侧面反映出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的发展缩影。
 
 
观点:多角度助力厦门城市宣传
除了组织在京主流媒体来厦门深度采访、创作,本次活动还将举办“媒体看厦门,特区 40 年再出发”主题新闻交流会,讲述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40 年以来的发展面貌,期待通过采风活动更好地助力厦门城市形象的宣传。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刘笑表示,厦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来,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们,发扬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使其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巨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特区奇迹”。他说,本次采风活动的创意非常好,对于传播厦门城市形象也有着重要作用。希望采风活动结束后,采风团能通过创作,深刻体现厦门这座城市的新时代气象、新时代格局、新时代变化。
李牧鸣说,厦门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40 年来,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锐意进取,奋发向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作为文化媒体人,我很荣幸能参与此次活动,并在深度采风走访中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脉搏。接下来,我将用手中的笔来描绘厦门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向外界展示厦门的美好城市形象。”
《工人日报》高级编辑欧阳说,此次厦门采风之旅,他收获颇丰,充分感受到了厦门在众多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尤其是海沧芦塘社的“乡村改造”,令他印象深刻。他同时也在探寻厦门在社区书院、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发展亮点,以便未来创作之用。
《企业家日报》资深记者方令航,则是一位“厦门通”,对这座城市非常熟悉。他喜欢厦门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在现代化、国际化方面的发展与创新。他认为,厦门未来可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吸引更多高端人士来厦发展。
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戴志望也表示,高素质、高颜值的厦门,特别适宜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厦门借助各类平台,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并走向了全国、国际。在本次采风活动中,在京主流媒体深度走入厦门,感受了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更体会了厦门文化产业园区的魅力。期待未来,媒体朋友们能创作出深刻的新闻作品,持续助力厦门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