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台湾心血管病专家率团队在厦门频频成功“救心”

2017-12-04 18:55:00来源:央广网

胡珀元教授(右一)在为患者实施手术中

    央广网厦门12月4日消息(记者 陈庚 通讯员 刘云芳)胡珀元是大陆公立医院心血管领域首位全职引进的台湾特聘专家,开创了两岸医学人才交流的新模式,自今年3月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正式签约担任心外科主任以来,他一头扎进临床一线,与团队屡屡开展高难高新手术,科室整体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因为患有马凡氏综合症,27岁的小李身高约1.83米,身形偏瘦,手脚都比常人要长一些,不久前辗转求诊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时,他已经腰背部疼痛多天,还伴有大汗及呕吐,当地医院检查提示为极度凶险的主动脉夹层I型,夹层破口位于主动脉近端,死亡率极高,统计显示发病48小时内死亡的患者约有40%。

    手术是唯一的挽救办法。传统术式是用人工血管替换患者病变的血管,这导致主动脉根部相邻的重要组织——心脏瓣膜也常常被“牵连”替换,尽管有些患者的瓣膜病变并不严重。而且对于年轻患者而言,一旦将瓣膜替换为人工瓣膜后,将面临二次换瓣或终生服用药物抗凝治疗。

    如何更高质量地为患者心脏更换“零件”,避免瓣膜被“连根拔起”?面对挑战,胡珀元主任与心外科团队决定一改传统方式,施行 “David手术”,即用人工血管替换病变的主动脉根部,同时修复保留患者的主动脉瓣膜,这样患者术后无需抗凝和再次手术,可达到与正常人相似的寿命和生活质量。

    此类手术素有心外科“金字塔顶尖手术”之称,吻合口更多、解剖更精细,要与人造血管严密匹配,还要同时修复主动脉瓣,出血风险大,难度加倍,目前国内仅有极少的医院可以开展。近8个小时的手术,考验的不仅是外科医生的技术,更需要麻醉、体外循环、ICU等整个团队的完美配合。

    这场凝结了多学科力量的手术最终取得了成功,意味着医院在主动脉病变的处理方式上涉猎更加广泛。“一个心外科能否独立开展此项手术,实力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这对区域内逐年增多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增添了生的希望。”胡珀元表示。

    以最新的国际医学指南为准绳,力求诊疗规范、标准化,是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自建院伊始就一直遵循的。接受美式医学教育的胡珀元期望能带出一个优秀的国际化团队,他投身岗位后,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与同仁们分享,有些年轻骨干还常抽空跑去观摩他的手术操作,汲取经验。

    随着团队协同作战能力快速提升,医院今年在ECMO(人工心肺)应用领域成果显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心”奇迹。这项国际公认的顶级急救技术,能临时代替心肺工作,为一部分濒临死亡的重症患者赢得救治机会。但其手术操作难度高,监护要求复杂,需要专业团队的娴熟配合,往往代表着一个医院,乃至一个地区的危重症急救水平。

    据统计,这一技术常规的抢救成功率往往不超过50%,而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今年以来在内外科的共同协作下,已启用ECMO(人工心肺)抢救17例患者,成功率达70.6%。其中不仅有70多岁的心梗老人,也有20岁的重症心肌炎少女,无一不是心跳、血压“停摆”、传统观念中无法挽回的垂危重症患者,而他们靠着ECMO技术抢到了几小时乃至几天的时间,最终得以手术,恢复了正常的指标。

    胡珀元表示,由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牵头组建的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体系已经相当完善,成为全国胸痛急救的典范。未来条件成熟后,医院将充分利用已经搭建起的“救心体系”,将ECMO技术由院内推向院前,力争第一时间为需要运用ECMO的患者施行急救,这将大大提高濒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厦门全市心血管疾病院前急救水平。

 
编辑: 六尹

台湾心血管病专家率团队在厦门频频成功“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