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福建篇:潮涌八闽 帆起东南

2019-08-18 14:33:00来源:央广网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央广网发 俞松摄)
  央广网福州8月18日消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70年来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0年,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
  70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直播《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带您一起走遍祖国大地,重温历史,对话未来。 
  今天第28期特别直播“潮涌八闽 帆起东南”,我们一起走进美丽清新的福建。

金砖国家政党、智库和民间社会组织论坛(央广网发 叶义斌摄)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一首熟悉的《爱拼才会赢》,不知道有多少人一提到福建,就会想到这首歌曲。敢拼会赢,是福建人最为独特的烙印。
  2017年9月3日,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盛赞厦门是一座“高素质、高颜值”的城市。“30多年春风化雨,今天的厦门可以说也是脱胎换骨,凤凰涅槃了。它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投资也是并驾齐驱,海运陆运空运通达五洲。今天的厦门也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厦门地处福建的南部,称为闽南地区,这里人常爱讲一句话:爱拼才会赢。这其中蕴含着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厦门这座城市的成功实践,折射着13亿多中国人的自强不息这样的一种奋斗史。” 
  “高素质、高颜值”,这“双高”既是对厦门的肯定,也是对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期待。今天的福建之行,咱们就从厦门开始。
  “碧波环抱的鼓浪屿、风景清新的环岛路,这里,大海与城市交相辉映。依海而建的楼群、韵味绵长的古厝。这里,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这里,正在打造开放发展的新高地。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从默默无闻的海滨小城到国际知名的魅力之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厦门敢闯敢试,革故鼎新。凤凰木火红繁茂、白鹭鸟一飞冲天。新时代,海上花园奏响华美乐章”。
  “鹭岛”厦门这里千年浪涌,潮涨风起。当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扬帆出港,历史的坐标就将厦门定位为中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这个曾经偏僻的海防小城,在改革开放中破浪前行。
  1985年,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这年夏天,习近平同志到福建工作,第一站就是厦门,担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分管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机制体制、组建和初创厦门航空、探索建设自由港、推动成立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领导制定纵跨十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
  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习近平同志在这片充满激情的热土,与广大经济特区建设者并肩奋斗,开启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生动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0多年前制定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海上花园”风貌,实现城景交融、自然人文有机统一。
  “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今天,我们在厦门漫步,可以看到海天风光与历史建筑相映成趣,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今年5月,央广记者陈庚、马宁在厦门的“海水湖”和“地下城”蹲点近一个月,让我们跟随记者,感受厦门这座城的蝶变之路: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厦门风景秀丽,气候怡人,是中国著名的海上花园。”一年多前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国家主席习近平点赞厦门,让这座城市的高颜值、高素质更加深入人心。
  许多来过的朋友都说 “厦门真是天生丽质”,而通过蹲点采访厦门的“海水湖”和“地下城”,我和同事马宁看到了厦门天生丽质的另一面。
  在厦门岛西侧,中国最大海水人工湖筼筜湖碧波荡漾,与它一闸之隔的厦门西海域潮水正高,正是每天两次利用潮差引海入湖、搞活水体的好时候。随着闸门缓缓抬升,上百只蹲守在堤岸上的白鹭轮番“凌波微步”,看准时机,用力衔住跃出水面的鱼儿。早已等待在此的摄影发烧友们兴奋不已,“长枪短炮”拍个不停。
  “鸟多了!这些本来应该是候鸟,现在变成留鸟了。本来是现在要飞到其它地方去的,现在它留住了,说明好啊!”说话的老黄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在他眼里,筼筜湖如今是观鸟拍鸟的胜地。然而上世纪80年代,这里却是“臭”名远扬的“龙须沟”。
  上世纪70年代,厦门市围海造田,筼筜港从此变成基本封闭的内湖,城市污水大量排入,湖水变黑发臭、鱼虾白鹭绝迹。
  1988年3月30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主持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30多年来,厦门市遵循习近平同志确立的工作方针,先后对筼筜湖进行了四期大规模综合整治,筼筜湖终于从黑臭死水,蝶变为城市“绿肺”。
  “对面就是白鹭岛……”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技术质量科副科长徐向伟,就是这段历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白鹭岛原本是由湖底清理出的淤泥堆填而成的小岛,他还记得自己当年和同事们深一脚浅一脚、在岛上淤泥里种植红树林的情景:“我们那时候脚一踩下去,然后整个陷下去,还是自己用手拔着脚一步一步这样子挪。跟插秧作业也是差不多。”
  如今,整个筼筜湖区已种植了大约2.6万平方米的红树林、半红树林植物,70多种鸟类和60多种游泳生物在这里安家,中华鲎等珍稀物种也陆续出现,让这座海水湖赢得厦门城市会客厅的美誉。
  如果说筼筜湖像“翩若惊鸿”的仙子,为厦门岛看得见的美增光添彩,在厦门跨岛发展中与岛外新城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几十公里长地下综合管廊,则像是“深藏功与名”的侠客,默默支撑着这座城市健康成长。
  与想象中阴暗潮湿气味大的地下通道不同,地下综合管廊堪称一座宽敞整洁的“地下城”。整个管廊高约3、4米,宽近8米,人在里面一点也不觉得憋闷。电力、通信、供水等各类管线分层铺排,就像楼上楼下的邻居。利用物联网技术,运营单位可对管廊进行24小时智能化管理,工人们开着电瓶车,就能完成对全线市政管道的巡检。
  “海上湖”的蝶变和“地下城”的生长,只是厦门70年奋斗历程的两个缩影,却折射出这座城市面子和里子内外兼修的坚守与创新,也是它不断迈向高颜值、高素质的“通关密码”。

厦门东渡港区(央广网发 张晓良摄)
  作为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港口对于厦门意义重大。今天的厦门正在探索打造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打造自由贸易试验区升级版。
  主持人:此刻,央广记者马宁正在厦门远海自动码头采访,我们马上来连线他:你好,马宁,你现在码头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马宁:厦门远海自动码头是国内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自动化码头,传统码头都是人头攒动,忙碌的身影,而且几乎清一色都是男性工作人员,无论装卸还是桥吊司机,桥吊车上一坐就好几个小时,工作十分辛苦。远海自动化码头的建成,改变了码头上的人力生态。走进远海自动化码头远程中央控制室,就像来到IT公司,一个大平层办公室里摆满电脑,有着大量软件、网络工程师。也是因为全自动化,远海自动化码头大胆起用女性操作团队,组建全国首支自动化码头巾帼班组。
  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又是我国第一个全智能、安全、环保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也是全球首个堆场与码头岸线平行布置的自动化码头。码头大部分功能均由中央控制室计算机控制操作一系列自动化机械设备完成,业内称之为“魔鬼码头”。
  港口是在厦门经济产业中,世界排名最高的组成部分。厦门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全球排名第十四位。港口,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特区招商引资的最重要土壤。从港城建设、货物运输、临港产业,再到港口旅游、航运交易、航运金融,港口产业已全面渗透厦门经济的各个领域。厦门港是特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如今,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创新举措都已在厦门港落地。
  主持人:刚才你提到了厦门港目前的状况,那么接下来厦门将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打造自由贸易试验区升级版呢?
  马宁:最近在厦门有两个词成为热门词,一个是招商,一个是三高“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厦门市今年以来先后举行了两场大会,一个是全市招商大会,一个是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发展大会。未来,厦门将继续加深对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研究探索,加快落实国家近期推出的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做大做强“丝路海运”品牌,不断扩大双向投资,做大增量,加快项目建设,招引更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
福建武夷山风景区(央广网发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闽山闽水,泽被万物。滨海滨江,绿色宜居。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绿色发展绩效评价考核……,多年来,这里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交出绿色答卷。擦亮生态底色、成就绿色福地,清新福建欢迎您!
  福建是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数据显示,福建森林覆盖率已高达66.8%,连续40年位列全国第一。不仅如此,福建还是全国大气、水、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多年来,福建牢记嘱托,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闽西老区长汀县的变迁,就是一个生动案例。
  今年4月,央广记者万存灵记录了长汀从“火焰山”到“花果山”的变化,一起通过一段录音来了解一下:
  上世纪80年代,由于乱砍乱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那时的长汀,山岭上光秃秃的砂砾一片赤红色,像一簇簇燃烧着的火焰,就如同西游记中描述的火焰山一般,故又得名“火焰山”。
  55岁的沈腾香,32年前从娘家河田镇嫁到策武,用她自己的话说,真是从一个穷地方嫁到一个更穷的地方,沈腾香说:“当时就说长汀哪里苦就是河田加策武。为什么会苦?就是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基本上种东西都种不出来,你种的差不多了,让水冲又没了。”
  个子不高,一头短发,皮鞋上沾着些黄泥,是这位女支书给我的第一印象。这位外来的媳妇如何当上了村支书?村民们面对我的疑问,不约而同的指向了村里的果树。村民袁必善:“沈腾香97年上任当书记的时候,村里面有个别同志谈论,男同志都干不好的事情,女同志能干好吗,就是很多议论纷纷。”
  1997年,她领头带着村干部上山种植油萘,结果当年就见了效益,这一下村民都信了沈支书。第二年,南坑村9000多亩荒山全都种起了果树。如今的南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银杏水乡”。
  在长汀,沈腾香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在沈腾香的老家河田镇,有一位造林大户同样也被当地百姓口口相传。
  “从这边开始是我征田种的林木。这棵树也是我种的,你看那土地荒掉种得一棵一棵。这个叫水杉……”每当有人来访,造林大户刘静美就喜欢把访客带到他的林场。刘静美说:“我到现在为止开了4条路,造林4470亩,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事,让长汀的山长得更绿,水长的更清。”
  2006年,刘静美承包荒山办起了林场。如今的佛子岭和相见岭已经成了4000多亩森林,从光头山到绿满山。但实际上,如今这位造林大王曾经却是一名国营林场伐木工人。用他的话说,以前专门砍树,现在专门种树。刘静美:“长汀县的楼子坝林场、中璜工区、小金伐木场,我可能也将近砍了大概有1万立方米的木头,这几年我种的树不止1万立方米。我就认为把生态的东西破坏了,我个人破坏多少,我勇敢地种这么多回去,对国家也是一点点点微薄贡献。你也不种,他也不种,这个山上靠谁?”
  刘静美说到也做到了,他带着近千人的团队一起上山,十多年多里就只做了这一件事:种树。
  于是长汀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沈腾香和刘静美,十几年间植树造林近70万亩,现在森林覆盖率达到了近80%。过去的“火焰山”变成了绿满山、果飘香的“花果山”。
  正是在沈腾香、刘静美等奋斗者的努力下,长汀通过多年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实践,形成 “长汀经验”,成为南方红壤区治理的典范。
 高山茶园(央广网发 福建画报社供图)
  2016年6月,福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年来,福建实施38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其中22项全国推广。
  这些改革中,福建在全国率先建设了首个省级生态云平台。主持人:你好,彭建军。给我们介绍一下生态云平台是如何运行的?运行情况如何?
  彭建军:福建省去年5月在全国率先建成了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云平台。它就是把海量的数据整合在一起,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环境的变化趋势,跟分析它的原因,能够做到提前预防预控。比方说,对于环境质量,它有空气分析的平台,能预测七天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精准预测三天的空气质量变化情况。通过预测完以后,就可以采取相应对策来控制污染产生的原因,把污染因子控制住,让它不会真正产生,提前预防,也保证了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能够在全国保持在前列。
  主持人:生态云平台又是如何运用数据来为企业服务呢?
  彭建军:举个例子说,三钢是福建的钢铁龙头企业,原来没有这个平台的时候,档案数据都是纸质的,海量的,加上纸质的不可能进行电脑的分析,你要去查,非常麻烦。现在有了生态云平台,就可以在电脑和手机上随时查到,特别是企业环保管理者,出差期间都可以通过远程登录来查询情况,精准地进行管理。再比如说现在通过企业申报的数据资料,云平台后台就可以为企业进行数据分析,如发现企业可能存在着潜在的环境风险,会通过手机短信及时给企业管理人员,让他及时的去处理。第二,企业在运行中碰到一些环境治理的问题,它还可以从平台上找到第三方和权威专家咨询服务。此外,生态云平台里面还指明了企业环保主体责任是哪些,必须完成哪些环保要求等等,都会提前告知企业,让企业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从以前的“要你环保”变成如今的“我要环保”。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央广网发 福建画报社供图)
  其实,福建生态云的发展是根植于十几年来福建数字经济的发展。早在200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就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重要决策,开启了福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和大家分享一组数字:去年福建省GDP首次突破3.5万亿元。值得关注的是,3.5万亿GDP中,数字经济规模占了三成以上。
  福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有哪些秘诀?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跟随央广记者洪波、张子亚去福建听一听,那里的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在福建长乐的一家纺织厂的生产车间里,除了智能机器人,只有几名工人在数据监控台前操控。厂长付重先说,从接单、生产、检验到交付,全流程智能化管理。“采用智能化以后,能耗节约百分之四十几,用人节约百分之六十几,更重要是订单交付时间缩短百分之四十。”   
  通过工业互联网+数字智造,该厂成为行业内第一家跨入工业4.0时代的数字化、智能化企业,年直接经济效益增加近2亿元。
  福建2018年4月起推动建设不少于千个“互联网+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推动上万家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福建省发改委互联网经济发展处处长吴振利说:“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针对企业信息化成本递增,信息化能力不足等痛点,制定企业上云上平台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支持企业上云、用云。”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让企业、市民更加充分地享受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方便。福州在全国首创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综合试点,首创“一码通行”数字服务模式,今年“最多跑一趟”的事项占比已达93%。刚来福州工作的市民吕英莲在给孩子办转学的过程中,经历了一回福州速度。“我就下载了一个e福州(APP),然后把电子资料发上去,快递地址填一下,没想到今天就收到盖章的表格。我原来以为手续很麻烦,要来回跑教育局和学校,结果一趟不用跑,比网购还快。”
  目前,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全面建成,共接入省市县乡村五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超16.5万项,90%以上可网上办理。2018年,福建数字经济规模达1.42万亿元,同比增长22%,成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王宁:“我们软件企业去年产值也达到了1360个亿,占全省47%,发展十分得迅猛,去年福州的公共服务满意率已经在全国进入前十,这些都是数字经济带来的变化。”

土楼(央广网发 福建画报社供图)
  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中华文化传承千年,东西方文明深度交融;这里是大小三通的实现地,亲情不再遥远,海峡两岸血脉相连、骨肉情深。背山而生,面海而兴。一曲“爱拼才会赢”传唱八方;内外融通、山海协作;“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传承发扬。数字福建腾云而上,连续两年“领跑”东部沿海各省区市;实体经济发力转型,产业高质量发展当下有为,未来可期。新机遇、新使命,开放福建,扬帆远航。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迈入先进行列。2017年以来,福建省更是连续两年“领跑”东部沿海各省区市。
  说到福建经济,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关键词——“晋江经验”。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七下晋江,访农村、走基层、进社区、下企业,在肯定、剖析“晋江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晋江经验”。
  从40多年前资源匮乏的农业县,到如今的全国经济十强县,晋江如何实现华丽转身?通过央广记者洪波、冯烁、张子亚的报道来了解一下:
  晋江有“中国品牌之都”的美誉,不少国内知名品牌都诞生在这里。1992年,晋江企业开始陆续进行股份制改造:恒安集团,当初是在政府的帮扶下才有了出纳和会计,如今竟用一张纸巾撬动了全国高品质生活市场。董事长许连捷说,一切源自改革。“当时叫做脱帽子,鼓励这些私营企业朝股份制企业改革。我们也是第一个响应政府股份制改造的号召。”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提出“晋江经验”时,明确要“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此后,晋江成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样本,“紧紧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更成为“晋江经验”最为鲜明的特色。
  时光流转,如今,靠双手搬运货品、靠双脚踏遍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科技和互联网成为新的主题,被誉为“睡不着的企业家”的晋江商人开始立足实体经济发展,转变思路、寻求转型。   
  创业是流淌在晋江人血液中的基因,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新一代晋江人凭借敏锐的嗅觉,围绕实体经济,追寻新的机会。   
  在晋江创客大街,创业者们正在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深耕实业。有“彻底改变21世纪”之称的新材料石墨烯研发带头人肖炳煊说,晋江市政府对待技术研发非常支持,并主动出面为新材料和传统实业牵线搭桥。
  爱拼敢闯是烙在晋江人身上最大的印记,而实体经济正是晋江人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最可依靠的“传家宝”。
  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表示,新时代,晋江将继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总结的“晋江经验”,在“新实体经济”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晋江隶属于泉州市,那儿可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厚重的历史。早在唐朝,泉州就是世界四大口岸之一,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不仅是泉州,如今,福州、厦门等城市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近年来,福建围绕“一带一路”合作加快对外开放,推进人文交流、经贸合作和体制机制创新,全方位推动“海丝”核心区建设由“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变。海丝路上有哪些故事,一起来听央广记者张子亚、福建台记者高蓉的报道:
  在福清的一家科技公司,福州海关的工作人员正在帮助企业准备新一轮的AEO认证。公司物流部负责人刘柳芳:“我们2014年得到了这个认证以后,这几年的统计,(查验率)差不多都在百分之零点二几,就是(比原来)差不多减少了一半。”
  AEO为公司产品的通关带来便利,这得益于福建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2018年,公司11亿美元的产值中超过9亿美元产品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福州海关企业管理和稽查处副处长赵兴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15个国家已经和我国签订了(AEO)互认协议。现在我们福州关区有35家企业,在通关过程中都享受到了(AEO)通关便利,优惠金额达到了51.6亿元人民币。”
  福建着力打造“海丝”核心区,不仅在促进投资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频频出招,近年来还重点推进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联通,让福建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
  今年7月,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多式联运港站首发班列载着10节集装箱的进口衣服、鞋帽、木材等货物,从海沧海润码头驶出,运往江西赣州。厦门港海沧集装箱查验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蔡英哲:“从码头闸口这边出来,就马上到我们这边,费用会大大降低,时间效率也会比原来高很多。” 
  今年以来,来自东南亚、非洲、欧洲的矿产品、木板材等原材料在厦门港通过海铁联运的方式,转运至江西等内陆省份;而内陆地区的箱包、家具等制成品也频繁通过海铁联运的方式,从厦门港出口到世界各地。 
  丝路经贸,致力深远。2018年,福建集装箱国际航线达到134条,通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40个港口;开行中欧班列176列,通达杜伊斯堡、波兹南等10多个欧亚大陆城市。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福建向海而生、因海而兴,必将继续发挥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战略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与海丝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从而不断密切与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

惠安女(央广网发 吴国群摄)
  70年前,福建是交通闭塞之地。建国初期福建的铁路交通还是一片空白,1957年建成通车的鹰厦铁路及随后的温福铁路结束了福建不通铁路的历史。如今的福建,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公交,成为通达世界的便捷之地。去年福建率先实现了全省设区市的“市市通动车”。通过央广记者万存灵的报道来了解一下福建铁路的飞速发展:
  “铺轨队向祖国报告,鹰厦铁路提前一年完成,福建人民五十年的愿望实现了。”这是纪录片《移山填海》的片段,1957年4月,连接江西鹰潭和福建厦门的鹰厦铁路全线通车运营,福建迎来了第一条出省铁路通道。永安工务段退休职工张义兴今年已经90岁高龄,回想起当年抢修鹰厦线的艰难,翻山越岭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1954年下半年,坐火车到鹰潭,这边没有铁路没有公路了,休息一天,一人一个背包跑到福建来。”
  福建富不富,关键看铁路。2004年,福建省铁路建设摁下“快进键”。2009年9月28日开通运营的温福铁路,使八闽大地跨入了“动车时代”。福州客运段的首批“动姐”张文静见证了福建首趟动车福州至上海虹桥D3102次的开行。张文静:“温福线是福建第一条快速出省的通道,刚开行的时候每一趟都是满的。以前福州到上海到要10几个小时,动车开行只要6个半小时,速度上面是最大的改变。”
  短短十余年,福建开通运营的高速铁路、快速铁路从500多公里跃升到1570公里,成为全国首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
  “欢迎来到全国文明城市福州……”曾经的终到站变成了如今运送南来北往旅客的东南沿海枢纽。福州火车站副站长朱仁来:“客流量爆增日均发送旅客近8万人次,从北京到福州已经进入了8小时生活圈。”
  去年12月通车运营的南龙铁路,使福建省内连接地市快速铁路环线封“口”成形,闽道不再难,也使曾经藏在深闺的武夷山、土楼大放异彩,旅游产业迎来大发展。当年,福建铁路旅客发送量达1.21亿人次。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巡视员吴立官:“正是因为福建铁路的迅速发展,形成了福建全省环闽动车通道,成就了福建说走就能走的便捷交通优势。”
  除了旅游,铁路加快了福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焦。今年6月,搭乘“中远之星”轮从厦门登陆的台湾货柜,转乘中欧班列启程前往莫斯科。这是厦台客货滚装航线首次携手中欧班列,实现了将台湾货物经厦门发往俄罗斯,打通了又一条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
  说了铁路,我们再去看看桥。大家可知道目前全国施工难度最大的桥是哪一座吗?答: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但正确答案,目前全国施工难度最大的桥梁在福建,是“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
  它是我国第一座公铁两用跨海峡大桥。它所在的平潭海峡,是世界三大风口海域之一,曾被称为“建桥禁区”。据统计,平潭海峡每年6级以上大风超过300天,7级以上大风超过200天,最大浪高有9.69米。
  主持人:连线央广记者万存灵,让她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建这座桥到底有多难?建设者们又是如何创造性的克服难题让大桥建设顺利进行的?
  万存灵:前几天去采访的时候,乘坐工程直升梯上了这里的航道桥,走在桥面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强烈的风能将整个人吹得摇摇晃晃。曾经参加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工程师田东说,6年前刚来到就发现,这里海况远远超过想象,有时一周才能运送一次补给,吃着带海水味的白菜、头枕着听着波涛和发电机声入睡是常事。生活上的困难是小事,工程上的难题才棘手。台湾海峡是世界上著名的黑水沟,而平潭所处的位置是世界三大风区之一,除了风大、浪高、水深、涌急、潮汐明显外,海底复杂的地质挑战更令施工人员“头痛”。大桥的总工程师王东辉说,这里的海上波浪力相当于长江上一座同样条件下桥梁的20倍左右,如何降低波浪力对大桥施工及运营期间安全影响,团队里的工程师们想了不少办法,经过潜心研究,大桥建设者们首次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大的4.5米直径钻孔桩,同时主研发了世界最先进的新型液压动力头钻机,最终解决了这一个难题。目前大桥已申报了12项专利,这些将为今后的跨海峡工程积累宝贵经验。
  主持人:未来大桥通车以后,将会给平潭带来哪些改变呢?
  万存灵: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是福平铁路的控制工程。目前,大桥已经进入收尾阶段,预计9月份最后一座航道桥合拢,11月底跨海大桥具备铺架条件。福平铁路计划明年10月具备开通条件。其实在2009年之前,平潭进出岛只能依靠轮渡,从福州去平潭一趟就要花费大半天。每逢“十一”等节假日,轮渡的排队时间可能需要5、6个小时,福平铁路建成后,平潭往返福州市区只需半小时内,两地实现“半小时生活圈”。同时作为合福高铁的重要延伸,福平铁路对构建北京至平潭的快速铁路通道,未来,从北京可以乘坐高铁直达平潭。国际旅游岛平潭搭乘铁路前往国内各大城市将不再是梦。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的两头链接着福州和平潭岛,而平潭岛是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地方。这里有“丽娜轮”、“海峡号”客滚船往来于台北、台中、高雄。台湾的水果、农产品早上采摘后,下午就可以抵达平潭。
  在福建沿海,往来于海峡之间航线还包括厦门到金门、福州马尾到马祖、福州黄岐到马祖、泉州石井到金门这4条“小三通”客运班轮航线。还有5条闽台客滚航线、两条闽台货滚航线、12条闽台海上集装箱航线和31条闽台海上不定期散杂货运输航线。
  如今,闽台海上直航已成为连接两岸人员往来、经贸合作的重要通道。尤其是“小三通”客运航线,已成为海峡两岸最省时、最经济、最便捷的通道。

下党乡(央广网发 吴圣锦、魏苏熙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率先率领当地人民开启了脱贫攻坚的征程,提出了“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四下基层”和“坚持党的领导”等一系列重要扶贫理念。就在两周前,习近平总书记还给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在信中,总书记提出,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主持人:连线宁德台记者魏苏熙,苏熙,你曾多次到下党乡采访,现在的下党乡都发生了哪些可喜的变化?
  魏苏熙:感觉每次去下党都有看到下党的变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交通条件的改善。第一次去下党采访大概是在五六年前,当时的进乡公路还没有修好,现在下党乡开通了5条进乡公路、10条通村公路,铺上了沥青路面,道路平坦舒适。另外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下党变美、变热闹了。沿路的旧民房都进行了翻新,沿岸木栈道也在建设当中,还建起了许多漂亮的民宿、农家乐、茶馆等等,游客也多了起来。在采访村民时还了解到,以前这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好,机会也多了,大家都愿意回来,扎根自己的家乡。  
  除了旅游,下党的茶产业也是非常地有特色。这里推出了全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当你定制茶园后,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或回看茶园和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制作到成品包装全过程,利用互联网让藏在深山里的下党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680亩的扶贫定制茶园,让茶农每年每亩茶园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6000元,村财增收10万元以上。  
  如今,下党乡以绿色生态资源为依托,以廊桥古民居及红色传承为特色,正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习总书记给乡亲们的回信,也让乡亲们更加坚定信心,撸起袖子加油干,把日子越过越红火,走好具有宁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古田会址(央广网发 福建画报社供图)
  近年来,福建老区苏区面貌焕然一新,老区人民也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数据显示,福建农村的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110万人,到2018年已经减少至465人。央广记者张子亚、福建台记者刘学曾赴福建三明、宁德等地的老区的县市采访,一起通过他们发来的录音报道来了解一下: 
  “常口村的环境能给我们评价一下吗?”游客:“很美,很美。山美,有水啊,人很热情……”夏日,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青山环抱,游客熙熙攘攘。而在二十多年前,常口村里连个路灯都没有,没有任何产业,村民只能种着一些水稻、烟叶,守着青山绿水过着穷日子。
  1997年,习近平同志来到这个小村庄调研,多年来,村里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引进企业,发展了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消化了剩余劳动力,带动了村民致富发展。常口村村支部书记张林顺:“当年的村财不足3万,今年突破100万。”
  近年来福建省重点加大了对苏区老区各类政策的倾斜扶持力度,制定实施了《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引导老区苏区村在摆脱贫困同时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个污染太大对这个环境不好,就不养了。”说话的人叫雷廷霖,是福安坂中畲族乡后门坪村村民,他如今是村里的种茶大户。不过之前他却是村里的养猪大户,一年能收入十多万,但是考虑到生态保护,雷廷霖还是很主动地处理了自己养的100多头猪。“向其它方面去发展啊,转型,要随着我们党的政策方针去考虑。”
  转变发展思路后,村民成立了合作社开始种水蜜桃。村民雷奶薪成了村里种水蜜桃第一批带头人。“去年产量大概达到10万斤左右,赚几万块钱,国家优惠政策很多。”
  后门坪2015年起引进果树栽培、蔬菜种植等扶贫项目,并连续数年举办畲族会亲节吸引游客,走上特色产业加乡村旅游畲族文化的发展路子,种植茶叶、毛竹500多亩、水蜜桃和甜蔗近100亩。2017年后门坪村实现脱贫摘帽,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6万元。
  如今,在政府的持续支持下,福建老区苏区实现了通快铁、通高速和所有乡镇宽带网络入户,面貌焕然一新。
  福州“福道”(央广网发 福建画报社供图)
  从当年的绝对贫困成为如今的小康富裕,70年来,福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福建的GDP达到3.58万亿元,比建国初期增长2800多倍。
  从经济落后的海防前线走向全方位开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正成为对接世界的窗口。海洋文明滋养不凡气度,这里有国富民强的历史担当,也有民族复兴的家国情怀。一湾海峡挡不住乡愁,与台湾隔海相望的东南大地,已站在两岸融合发展的最前沿。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永不服输的福建,敢拼会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建擘画了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宏伟蓝图。在总书记提出的新福建建设宏伟蓝图的指引下,福建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如今,一个高素质、高颜值的新福建正在崛起。让我们共同期待,福建更加清新、美好的明天!
   
  本期直播监制:梁悦、洪波、周步恒;
  责任编辑:杨宁、解朝曦;
  撰稿:张子亚;
  记者:彭建军、万存灵、陈庚、马宁、林露、高蓉、刘学、陈雪玲、陈静、魏苏熙、唐龙波、钟爱华、黄琼娥、陈琪、杜儒昭。
  鸣谢: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发展研究中心、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新闻广播、福建画报社、宁德人民广播电台、新福建、海博TⅤ、东南网。
编辑: 陈庚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福建篇:潮涌八闽 帆起东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直播《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带您一起走遍祖国大地,重温历史,对话未来。今天第28期特别直播“潮涌八闽 帆起东南”,我们一起走进美丽清新的福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