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在3D打印实验室里的电脑上建模(央广网记者 陈庚摄)
   央广网厦门8月4日消息(记者陈庚)随着“强基计划”和“新高考”改革的推进,更加重视学生成长过程和综合素质培养正成为教育界共识。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斥资近400万元打造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心”3日揭牌,5大创新实验室同步启用,吸引了国内十余所高校伸出“共建”橄榄枝。
  “厦门一中科技创新活动中心”活动面积达1000平米,历时一年建成,包含开源创客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机器人工作室和无人机工作室等5个创新实验室,聘请优秀老师领衔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和人工智能的开发与应用,旨在让学生体验科技创新的过程,收获成功的快乐。

学生们在开源创客实验室里学习编程(央广网发 校方供图)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很早就有的想法。”厦门一中校长周君力告诉记者,自己到国外一些中学参访时,发现有学生在装配飞机,有学生研究一些小项目,委托美国宇航局通过飞船带到太空,这让他很震撼,“我们中国的孩子很聪明,关键是学校要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平台。”
  作为厦门百年历史名校,厦门一中近五年来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国家级奖8项、省级奖50项,在发明创造比赛中获国际奖牌7枚、国家奖15项,成绩优异。不过,在周君力看来,要在更高水平和更大范围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必须搭建更专业、参与度更广泛的科创平台,而且单靠本校老师还不够,必须有效借助“外脑”。在试探性地与国内一些顶尖高校联系后,立即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回应。揭牌仪式当天,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有关老师更是到场见证,与厦门一中探讨具体合作方式。
  “许多中学生对大学、专业和职业发展规划的认识是非常迷茫的,”有着多年招生经验的复旦大学环境系教授马臻告诉记者,厦门一中的探索因此很有意义,“可以给学生们一种感受,体验一下科研是怎么回事,这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如果他们想继续从事科研,以后就可以报考大学相关院系。”
  上海交通大学智能汽车研究所副所长黄宏成则直言,现在高考改革的方向是不仅看高考成绩,还会看综合评价,厦门一中是上海交通大学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伙伴中学,学校将在人工智能领域为厦门一中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实践指导,这也有助于他们对自身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规划。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教授连宙辉也认为,在高中都以高考为导向的当下,很多学生为了高考学一些课程,实际上会抑制他们的创造力等能力,“厦门一中科技创新活动中心”的成立非常有魄力、有远见,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扩展国际化视野,“也能够提前在他们心里种下一个科学的种子,对他们将来长远的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

厦门一中人工智能实验室成为众多高校的创新实践基地(央广网记者 陈庚摄)
  据介绍,截至目前,已经有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13所高校伸出橄榄枝,计划结合各自办学特色,将厦门一中各创新实验室作为高校延伸至中学教育的实践基地,初步生成了17个合作项目。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还先人一步,帮助厦门一中规划建设了无人机工作室。
  这些高校将通过提供软硬件设备、派遣优秀老师和学生到校指导和教学、开通远程线上课程、选拔优秀学生到高校集训、联合进行课题研究等形式,与厦门一中创新实验室开展深度合作,培养和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作出贡献。
  “我们建实验室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孩子在信息社会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希望他们不仅只是会考试,还能够全面发展。”厦门一中信息教研组组长吴旭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