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央广网厦门4月24日消息(记者陈庚)“基础教育场景中,传统的供给内容、方式和渠道不再适应个性化、优质化、灵活化、终身化学习的新需求,而人工智能则为大规模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郑勤华教授23日在厦门一场论坛上,亮出如上观点。
  当天,第79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厦门开幕,“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区域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论坛”同期举行。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和科技专家,各地教育管理者、一线工作者共聚一堂,聚焦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交流区域教育信息化实践经验,探究乡村教育振兴路径,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凝心聚智。
  在郑勤华看来,人工智能可通过多终端、全过程、伴随性数据采集,为学习者建模,提供适应性学习环境及服务;建立科学评价模型,赋能评价方法创新;打造面向未来学习的解释性模型,以教育问题与需求为核心,对学习行为进行归因分析。
  他认为,人工智能赋能的基准条件是对学习者发展规律的认识,人机协同的教育建模是实现人工智能赋能的必然选择。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归根结底回答的是教育问题,了解高质量教育背后的机理,技术将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教育电视台全媒体中心主任闫勇在论坛上分享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疫情期间推出的“电视+教育”新型线上教育模式,他认为,该模式在教育普惠和教育公平方面均体现出独特优势,而在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维度,还有深入探究的空间。传统媒体需要与科技企业加强合作,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共同打造适合不同传播形态、满足不同学习需求、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智慧化教育教学模式,加快落实“在线教育”提质、赋能、深化的总体要求,助推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上,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成为热门话题(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记者在本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上注意到,针对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师生学业负担重、因材施教落实难等问题,已经有科技企业推出了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科大讯飞研发的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不仅可以自动批改试卷、作业,还能够实时采集过程化数据,描绘出学生的个人学情画像,并针对学科薄弱项生成个性化学习手册,实现精准教、个性学,为师生减负增效。而智能学习机、扫描词典笔等智能学习终端,则帮助学生通过少量测试即可轻松定位学科薄弱环节,找到最优学习路径,避免重复无效练习,实现高效自主学习。
  “以地市、区县为单位,全域统筹推进技术、教研、资源、管理一盘棋的新模式,是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和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聂小林介绍说,目前,他们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已在国内一些地区实现规模化应用。今后企业将继续坚持核心技术创新,坚持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专家深度合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