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论坛上致辞(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央广网厦门5月16日消息(记者陈庚 通讯员石青青 周静平)2021厦门大学新医科、新基建、消化病学高峰论坛,海峡两岸消化系肿瘤早诊早治高峰论坛,2021海峡消化内镜培训基地高新技术培训班以及海西整合消化病研讨会15日在厦门开幕。
  来自两岸消化病学、消化内镜专家及福建省内外500余名业界精英,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肠道微生态、人工智能消化内镜、消化病学新医科与新基建等领域的热点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讨论和交流。
  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侯任主委唐承薇、厦门大学副校长周大旺、厦门市卫健委主任姚冠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任建林等分别致辞。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人工智能内镜在消化道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教授、博士导师、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侯任主委唐承薇看来,人类肠道里有很多细菌,需要善待它们。正是和这些细菌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够不断进化,也获得很好的健康。人工智能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甚至治疗方面,可以作为医生的助手发挥作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真正能够形成产品的不多,医工结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子。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侯任主委唐承薇接受媒体采访(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大肠癌近年来的发病率在我国增长比较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消化科主任房静远表示,预防大肠癌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至关重要。同时要控制体重,多吃膳食纤维,少吃红肉,戒烟限酒等。
  “消化道内镜检查存在看不清、看不全、看不准的问题,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可以成为医生非常好的助手,帮助提升消化道内镜质量控制。”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延青认为,人工智能在帮助医生减少漏诊、生成内镜自动化报告等方面前景可期,但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此次论坛由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内镜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培训中心厦门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培训基地等主办,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大学医学院消化病学系承办。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是国家卫健委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厦门大学医学院消化病学系的主任单位,在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重大慢病防治、人工智能内镜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等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入选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专科全国百强和艾力彼专科排行福建省榜首,并连续3年入围复旦大学华东区消化病专科声誉排行榜提名。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任建林在论坛上致辞(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拥有完备的肠菌移植设备和供体库,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在炎症性肠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衰竭等疾病,同时将人工智能技术和胃肠镜图像识别系统相结合,显著提高了消化道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效率。近年来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院校合作,将拉曼光谱内镜、人工智能内镜运用于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成效显著。
  “以前有些病人都跑上海去了,现在不去了,在我们这里就可以接受很好的治疗。”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医学院微生态研究院院长任建林告诉记者,目前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拥有28个博士,23个高级职称,还有名医工作室院士团队的支持,组成好几个组,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快速学习提升,相关技术也在全面推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