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厦门9月17日消息(记者 吴馨骅)厦门理工学院智能视听实验室团队9月15日发布了“以中文为核心的多模态预训练闽南话语言模型”“闽台视频资料AI增强与编辑云平台”等多项科研成果,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
“闽台视听资料AI超高清视频增强与编辑云平台”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视频资料的智能增强和编辑,用户可以轻松地对视频进行增强、剪辑、调色等操作,让视频更加清晰、鲜艳、逼真。”据课题组童同教授介绍,该平台还支持多种视频格式和分辨率,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相关人士介绍,随着实验室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下一步,平台还将应用于闽台文化融合发展的场景中,对珍贵的闽台历史影像资料进行融合和修复,并通过新媒体在两岸地区传播,深度挖掘两岸的历史文化共性,对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将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
语言模型正在对闽南话语音输入进行处理和翻译(央广网发 厦门理工学院供图)
“以中文为核心的多模态预训练闽南话语言模型”采用了最新的深度学习技术和大规模语料库训练,能够实现对闽南话的准确理解和生成。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福建省网络视听应用创新重点实验室主任林小勇教授表示,该模型在中文底层技术的基础上,以闽南地区的闽南话为基准音,融合台湾等多地方言发音,结合文本、语音、图像等多种模态输入,可以实现对不同形式的闽南话进行处理和翻译。模型的发布,不仅为全球闽南话使用者的沟通交流提供有力支持,而且对维护中国语言文化多样性、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有重要意义。
团队成员、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黄婉彬表示,闽南话使用群体达7000万人,使用区域覆盖闽台两岸、东南亚与海外广大的华人聚居地,闽南话“大模”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加强民间互动交流的重要载体。
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福建省网络视听应用创新重点实验室主任林小勇教授(央广网发 厦门理工学院供图)
长期从事两岸工作的原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教授认为,“厦门理工学院在智能视听、两岸融合发展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难能可贵,值得祝贺。”社科文献出版社原社长谢寿光教授用“天时地利人和”来评价该成果;国家“优青”获得者、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熊德意称赞此次发布的科研成果,犹如两岸融合示范区建设的“新基建”。
相关链接:
厦门理工学院智能视听实验室以福建省网络视听应用创新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为依托建设,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十多项。
该视听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广电总局优秀研究成果、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福建省社科成果奖二等奖、厦门市社科成果奖一等奖等。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