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厦门9月29日消息(记者 吴馨骅 通讯员 郑思婕 习向乐)14日下午,“三航翔安”轮顺利靠泊振华长兴基地码头,圆满完成为期7天的试航计划。这是中交三航局自主设计建造的国内首艘5000吨扒杆式自航DP起重船,该船总长186米,型宽48米,型深13.5米,是国内单臂架起吊能力最大、起吊高度最高,且为首艘具有DP动力定位作业能力的扒杆式起重船。
这艘“风电利器”能满足现阶段所有单桩、导管架施工和升压站整体吊装任务,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之重器、国家战略装备。在中交三航局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世峰看来,“三航翔安”轮的如期投入使用,“将为中交集团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海上风电产业提供支撑,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匠心独运铸造“国之重器”
作为中国交建海上风电施工的重要装备力量,“三航翔安”轮深度融合振华重工及行业知名企业在深远海核心装备研发方面的资源优势与施工经验,臂架设计采用变幅扒杆式起重机的设计方案,总体参数满足了单主钩2500吨、双主钩5000吨以及主副钩三钩联吊的功能要求。三钩联动时,能自动调整同步,且精度控制在10厘米以内。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变幅式起重机单臂架,能满足国内所有风场25兆瓦以内基础吊装施工任务,还能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油工程等超大型海上构件提供安装服务。
面对海上风电场区深远海化和机组大型化的发展趋势,“三航翔安”轮设置3台2500千瓦艉部全回转电力主推进器,以及2台3000千瓦艏部侧推器,形成“DP1级动力定位+锚泊”双模式进行大型海上构件吊装作业,能有效保障船舶在海况复杂的深远海域平稳顺利地完成大型海上构件吊装作业,大大提高了起重船在窗口期内的工效。
创新驱动引领“含新量”
在“三航翔安”轮建造中,创新是高频词,更是“指挥棒”。“三航翔安”轮涉及生产图纸400余份、技术规格书110余册、建造工序上万道,共集结了9家主要协作单位共同参与建设。从2023年2月10日开工至今,先后完成了进坞合拢、主船体贯通、吉水、试航等重大节点,克服了技术质量要求高、施工组织复杂、交叉作业多等重重困难。
“5000吨扒杆式起重机、DP动力定位系统、锚泊定位系统等主要技术在国内外大型起重船上都有应用先例,但将其融合起来应用在同一艘船上却是首次,在全船的电站设计、推进器配置、信息化体系、辅助决策系统、大型起重臂架总装等方面都是挑战!”“三航翔安”轮现场监造负责人潘训强说。
凭着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三航翔安”轮监造团队在无先例和技术可循的情况下与振华重工、大津重工、上海佳豪设计院、中国船级社实业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等参建单位通力合作,在500多个日夜里进行了50余次的讨论交流和10余次的技术攻关,最终成功攻克了DP操纵冗余设计、大型起重机变幅缠绕系统、主钩封钩系统、船舶数字化系统等一系列难题,创新研发了离线绝缘监测技术、铜排节点红外温度探测系统当前先进船舶技术,完成了《5000吨扒杆式超大吊高DP起重船研制与应用》科技课题研发及《一种定位绞车钢丝绳工况测量装置的随动装置》《一种大吨位扒杆起重船吊重作业压载水调载方法》等8项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等知识产权方面技术成果。
数智赋能提升“含绿量”
实现船舶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信息技术是基础。“在‘三航翔安’轮建造前,我们就已经规划了船舶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通过数智赋能,提升施工能力和船舶运营效率。”三航局六公司物设部经理熊汉东说。
“三航翔安”轮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通过实现船端、岸端、移动端三端联动,形成了集智能能效管理、机舱监控、智能视频监控、工程管理、船员管理系统、体系文件自动生成、线上审批签名等核心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该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实施,不仅提高船舶的运营能效和安全标准,还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展现了数字化技术在现代船舶领域的应用潜力。
提升“含绿量”是“三航翔安”的又一亮点。为适应绿色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三航翔安”轮着眼先进材料技术和先进工艺制造技术、系统集成能力建设等,充分利用智能制造技术与共建单位资源优势,成功采用了集脱硝技术、智慧型马达监控系统、经济航速控制系统、经济发电机在网数量控制系统为一体的能效管理系统。
大型多功能起重船作为海上风电工程建设的核心装备,是国家海洋工程走向深远海的重要装备保障。“三航翔安”轮的投入与运营,是三航局贯彻落实国家双碳循环战略,持续打造海上风电领域核心装备的重要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国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创新能力。未来,三航局将持续深化绿色低碳共识,向“绿”而行,“碳”路前进,为推动新能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海洋强国添砖加瓦。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