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厝庭院打造而成的艺术空间里欣赏陶艺雕塑、漆扇手作,在文创空间里临摹丹青水墨,再到乡野小筑里围炉煮茶——8月3日上午,喷绘一新的两辆双层旅游巴士从厦门岛内核心路段鹭江道出发,载着近百名游客直抵岛外翔安区内厝镇黄厝村,开启翔安“引客下乡乡村振兴”乡旅巴士专线之旅。
在该条专线启动的同时,黄厝融文旅驿站也同时揭牌,共同助推内厝镇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建设。启动仪式上,内厝镇、翔安区繁星创业服务中心和厦门鹭城巴士集团三方签署共建协议,打造“观光巴士+乡村文旅”运营模式。
采新鲜果蔬、品特色美食、逛农副市集、游艺术研学……内厝镇党委书记苏金赞说,专线串联起黄厝文化产业园、香山郊野公园、汽车文化公园等内厝17个乡村旅游点位,带动更多市民游客走进内厝镇,在带来客流的同时,也为“文旅+特产”的乡村文旅产业添砖加瓦。
今年来,厦门发布17条“引客下乡”重大举措,紧扣“建设城郊型农村,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定位,计划每年吸引机关、企事业单位50万人次以上到乡村开展各类活动,带动市民参与,带旺乡村人气,助推乡村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成效已经初步显现。来到乡间游山玩水,品味乡愁,已成为厦门岛内市民周末旅游的新时尚。
生态打底做足美丽文章
“你好,这里是美丽的厦门翔安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也是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林’示范基地,生态是它最亮丽的底色。”前不久,站在绿意葱茏的红树林边,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陈仕彤用流利的外语和来自荷兰的朋友交流,介绍红树林科普知识。
从昔日无人问津的一片滩涂,到如今全省最大的人工重构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新的海上游休闲网红打卡目的地,下潭尾早已自带流量,成为海内外游客来厦的重要目的地。
“同安一中滨海校区和荷兰一所中学结对共建,20多人的团队来这里交流研学,来自厦门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则组成志愿团队为他们服务。”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景区经理陈妙川说,“‘引客下乡’政策实施后,全国各地来研学、参观、参会的团队同比倍增。”
翔安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副局长邱海椿说,“引客下乡”活动的开展,让游客纷至沓来,今年上半年,该区文旅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这里太好玩了,可以拿稻谷玉米喂养鸡鸭;可以看黄牛犁地,学习如何把地犁得深、犁得浅,如何拉直线;还可以下水田,摸鱼抓泥鳅。”在翔安区新圩镇面前埔村的三五丘七彩田园里,参加“引客下乡”活动的厦门思北小学学生吴凡说。据了解,截至7月中旬,三五丘七彩田园项目累计新增游客2万人次,带动经济创收近400万元。
“引客下乡”,不仅可以尽赏田园风光,还可以“玩转”工厂。在吉士汀食品工厂,参加新圩工业研学游的陈雅涵小朋友兴奋地说:“我最喜欢吃奶酪棒。今天亲身来到做奶酪棒的地方,看到奶酪棒是怎么做出来的,还可以自己动手做,太开心了。”在新圩融文旅驿站,“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圩日”,“乐享工旅”工业游正带来越来越多人流,目前已接待岛内外游客近8000人次。
文化润色点亮乡愁经济
入夏后,海沧区海沧街道青礁村村民颜晓彬在闽台文化公园旁开的小店铺陆续有游客光顾,四果汤更是备受欢迎。
“我从村里涌现的游客团队中嗅到商机,便租下一间小屋,开店卖四果汤及各种土特产。目前,我还在想跟旁边的闽南童谣童玩馆合作,对店前空地进行氛围营造,让游客找到童年记忆。”颜晓彬说。
青礁村面朝大海、背靠青山,作为千年古村落,更是传承着绵延千年的耕读文化。从宋代建村至今,这里仕宦名人达46名,涌现出24名进士,“开台王”颜思齐也在此出生。村里百年以上的民居古厝随处可见,历史名胜古迹繁多,保生大帝慈济祖宫景区也坐落于此。
“依托浓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整合大慈济景区、开台王故里等多项资源,修缮芦塘书院,建设乡愁馆、家风家训馆、开台文化公园等,打造海峡两岸闽南童谣童玩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两岸融合记忆馆,挖掘颜氏家训、闽台文化、慈济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青礁村委会主任颜卫民说,“引客下乡”举措实施以来,到青礁村开展活动的团体就有近百个。目前,村里还在利用开台文化公园前的空地,打造耕读研学教育基地。
天竺山脚下,原生态乡村海沧街道洪塘村的红砖古厝、乡间别墅各具特色,咖啡店、农家乐、研学体验等各式业态融入乡野。该村从区域角度与自身特色出发,紧抓“香(乡)”这一关键词,打造村庄最具有识别性的三大要素——生态空间的“花香”、生产空间的“稻香”和情感空间的“乡愁”,富有诗情画意的“寻香洪塘”美名不胫而走。
每到周末,集美区后溪镇后溪村城内社,台青王圣棻主理的餐厅“野行”人来人往,成了颇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店。这里本是一处荒废多年的民居,却被台青们改造为古朴又不失小清新的两岸融合料理和轻食餐厅。
对台交流基地“闽台小镇”、对台民间信仰点霞城城隍庙……城内社丰富的对台资源,吸引了一群台湾青年来此创业,已有20多个台青创业项目落户于此。他们以城内社为实践基地,带领两岸青年走进乡村,开展文旅融合、空间改造等活动,进行投资创业;同时,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向两岸青年传播城内社的风俗、村史和美食。“两岸青年以文化为纽带,用文化创意点缀村落,大大丰富了后溪村的旅游资源,让城内社乡村旅游形成产业。”后溪镇后溪村党委副书记黄宇星说,一到周末,城内社就热闹非凡,一拨又一拨游客来到这里,细细品味这里的闽台文化。
产业赋能探索共富模式
“上古的红豆杉,悠悠的双龙潭,仙景的芋香,飘逸大洋彼岸……”走在集美区灌口镇田头村的田垄上,田头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林燕秋情不自禁地哼起了《田头之歌》。
“90后”林燕秋是土生土长的田头人,之前从事的是旅游行业,2021年底,她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返乡创业。全链条销售、直播带货、文创市集、DIY研学营、农耕体验游……在年轻一代“领头雁”的带动下,越来越多青年回到农村,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新办法。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科学的种植技术,让田头村的芋头品质广受好评。2019年,田头村成立仙景芋集体种植场,通过流转土地、雇佣农民种植、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等方式,进行规模化种植和销售,以现代企业模式经营集体经济项目,还注册了绿色食品商标。
“目前,我们已流转了近210亩闲置土地。”林燕秋介绍说,今年,田头村芋头亩产量预计可达到1000公斤,可为村里带来约100万元的收入。
近年来,田头村除了推动“仙景芋”规模化种植,还以此核心发展民宿、研学、户外休闲等文旅特色产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约有5万人次游客来到田头村。
像田头村一样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例子,在厦门还有很多。
每年5月到11月,是火龙果花开的季节。眼下,全省最大的火龙果种植村——翔安区香山街道大宅社区新一季的火龙果进入开花季,千亩花海尽收眼底,成为周边游客的打卡胜地。
为更好地向游客推介火龙果产业,大宅社区设置了“乡村推荐官”。近段时间以来,“乡村推荐官”陈海云每天开着电瓶车,忙着接送客人。“很多人来这里团建开会、研学DIY、康养,或者体验种植。”陈海云说,到目前为止,今年的客流量同比增长两倍多,周边民宿经常“一房难求”。
立足文旅经济大好形势,富美大宅火龙果专业合作社充分整合地方优势资源,通过委托生产和招商设厂改进生产工艺,综合开发火龙果系列产品果茶、果酒、果脯、馒头、面条、冻干代餐产品等10余种火龙果衍生品,规范生产流程,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开拓市场,年销售额达450万元。
如今,现代特色农业在厦门已实现多点开花:海沧区东孚街道过坂社区花卉苗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形成了“一带、四区、多点”产业结构布局;同安区汀溪镇古坑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土地流转引入园艺企业,建起集产、销、学、研、旅为一体的三角梅产业示范园……高质量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在为农村提升“造血”功能和内在动力的同时,也为厦门“引客下乡”,因地制宜打造乡村农文旅融合亮点提供了丰富资源。(陈挺 林泽贵 田圆)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