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特区 | 最新报道 | 特区风采 | 金牌厦门 | 活力厦门 | 人文厦门 | 特区故事
最新报道 更多...
·厦门召开特区25周年庆祝大会
·厦门获新浪“2006风情城市”
·贾庆林厦门会台商台农:祖国大陆广阔市场等着你们
·实现四大保障 促进跨越发展
·连接世界 朝国际化目标一步步迈进
·厦门集美大桥:18个月建设工期再创"特区速度"(图)
·曾钦照任厦门台商协会新会长 连战马英九发信祝贺
·油画艺术家白鹭洲共绘辉煌厦门
·回首辉煌岁月 共话沧桑巨变
·25五厦门成为福建发展的“龙头”
金牌厦门
·06年厦门被评为中国金牌城市
·厦门获新浪“2006风情城市”
·厦门创下对台经贸的多项“第一”
·厦门再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厦门1999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997年厦门成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97年海上花园厦门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
·97年厦门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1996年厦门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厦门五企业获评首批"中华老字号"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辉煌特区
三组数字尽显厦门特区25年改革成果
中广网    2007-07-26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的全国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评比中,厦门已连续两年居第9位,是除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经济圈之外唯一进入前十名的城市。这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年来始终保持经济增长的高速度、高效益所带来的结果。 

    厦门市统计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厦门的GDP、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总收入25年年均增长率分别超过18%、24%和22%,这三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不仅居于我国最前列,在国际上也属于超常水平。据了解,曾经创造经济增长率“奇迹”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20平均增长率也只在10%左右。

    三组数字,可以大致勾勒出厦门的巨大变化。

    生产总值:从7.41亿元到1160亿元

    厦门刚设立经济特区的1981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只有7.41亿元。25年后,这一数字预计将激增到1160亿元,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8%,年平均增长速度居福建省首位。按常住人口计算,2005年厦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44737元,已突破5000美元,达5459美元。目前在我国大陆只有深圳、上海和厦门这3个城市的常住人口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自厦门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5年前,厦门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到500元,而2006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18370元,比1981年增长37.1倍。在岗职工月收入25年增加了1820元,年平均工资增加21843元。厦门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预计可达到6853元,相比1981年的264元,累计增长25倍。厦门人的日渐富裕,从恩格尔系数上也能很好的反映出来。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数值(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大体上将居民生活水平界定为恩格尔系数在0.6以上为绝对贫困,0.5-0.6为温饱,0.4-0.49为小康,0.3-0.39为富裕。据调查,1981年厦门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61,2004年首次降到0.4以下,2005年降至0.37,2006年1-9月降至0.33,厦门人民生活正处在由小康步入富裕的阶段。

    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说,厦门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人均GDP10000美元”指标,这一指标应该属于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国要达到这个水平预计要到2050年,而厦门可望在2010年实现这个目标。

    工业规模:从10.07亿元到2430亿元

    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工业化的发展史。来自厦门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5年来厦门工业经济规模已从1981年特区成立之初的10.07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预计2430亿元,增长了218.21倍,年平均增长24.1%。厦门工业总产值于2002年突破1000亿元,2005年又突破2000亿元大关,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9.5%,直接拉动GDP增长9个百分点。

    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局长陈津介绍说,特区建立之初厦门市的工业以酒厂、鱼肝油厂、灯泡厂、纺织厂等轻工业为主,如今已形成了以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行业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主、传统工业为辅,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厦门工业行业大类已有34个,占全部工业行业大类总数的87.18%。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34:66,而1981年全部工业中轻、重工业比例为70.42:29.58,重工业比重提升36.42个百分点。陈津说,根据初步测算,2006年厦门工业增加值约占GDP比重48%,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的年产值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六成。

    对外开放:从2.5平方公里到1569平方公里

    当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时,规划面积只有湖里区的2.5平方公里。1984年2月9日,邓小平同志在厦门视察时,挥笔写下了“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题词,随后中央作出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从2.5平方公里扩大到厦门全岛131平方公里。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步伐大大提速。1989年国务院批准厦门市所辖的海沧、杏林设立台商投资区,成为大陆首批台商投资区;集美台商投资区随后也获准设立。这样,厦门特区建设热潮很快由岛内向岛外扩展、由最初的2.5平方公里扩展到全市的1569平方公里。去年厦门火炬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从1.5平方公里扩到13.75平方公里,火炬(翔安)开发区130多万平方米通用厂房随之动工建设,掀起了厦门岛外工业集中区建设高潮,厦门工业中心由岛内移向岛外的格局基本形成。在特区建设进程中,厦门市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郑栅洁说,1981-2005年厦门市预计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4.67亿元,年平均增长26.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约完成1000亿元,年均增长29.4%,厦门已基本建成现代化的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先进的信息通讯网络和水电气配套等基础设施,城市功能也不断完善。厦门每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产出生产总值达2.47万元。(记者 卢志勇)

来源:SRC-148    责编: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