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图片新闻 | 厦台风云 | 鹭岛时评 | 玩在鹭岛 | 美丽图景 | 企业天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鹭岛时评
从“无塑料袋日”说到从众心理
中广网    2007-07-26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厦门媒体提倡的“9·5无塑料袋日”,有可能在全市范围内引发一场“治白”的环保革命吗?对此,笔者满怀乐观。先从从众心理说起吧。一位农民工从某大城市辗转来到厦门。在那座大城市里,他挤车抢座位,坐下来哪有让座的事儿。到了厦门,在车上见了老人、孕妇或抱小孩的,他也开始让座了。他还是他,为什么前后有这样的变化呢?

    这就是从众心理发生的效应。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想法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这是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但它产生的效应却有正面与负面之分。在原来那座城市里,这位农民工不让座他觉得理所当然,因为他几乎没有见过让座的人。而在厦门,他如果不跟大家一样给老弱病残等让座,他会感到周围的人向他投来鄙视甚至责备的目光,他会浑身不自在,感觉如坐针毡。

    从众心理的这种正面效应,促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应该说,厦门在“创卫”、创建文明城市的历程中,正是有这种效应在发挥作用。否则,一座外来人口持续以每年平均6%的速度增长、如今约占城市总人口三分之一的厦门,怎么能一直保持自己的文明呢?

    实现从众心理的正面效应,首要条件是要培植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基本群体。急公好义的老厦门人,是最早的一个这样的群体。通过二十多年的提升和发展,这个群体不断吸附后来者而壮大。所谓“先入为主”也不妨做这样的解释:你比后来者先到厦门,你就是厦门的新主人,就应该正面影响后来者。

    就某一项活动而言,实现从众心理的正面效应,还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始发启动过程。广泛深入的宣传,必要的规章制度,现场的监督劝说──当年提倡在公交车上让座,最近提倡文明过马路,都是这样开始的。然后涌现一支先行者的队伍,这支队伍滚雪球般的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一股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压力。至此,从众心理的正面效应就不可逆转了。说完这些,回头来说“无塑料袋日”和“治白”的话题吧。实际上,现今“白色污染”的泛滥,正是从众心理负面效应恶性循环的苦果。就像走在一条脏兮兮的街道,一位行人多丢或少丢一片纸屑,已经无关大局,于是你丢我丢大家丢,街道只会越来越脏。现在,要拨乱反正了,“治白”强有力的进军鼓点已经敲响,“治白”大军开始集结,张以民老先生捐出的2008个布袋已先期上阵,只等“9·5”战役打响……

    笔者相信:一两年之后,谁从市场出来,用塑料袋提着大包小包,就会像那个在车上不给需要帮助者让座的年轻人,在人家投去鄙视甚至责备的目光里,感到如芒在背!

来源:SRC-504030147    责编:文渊      
闽南风情 更多>>
· "福建土楼"入选世遗
· 国画山水"闽南风"渐兴起
· 古稀老太和面临消失的车鼓弄
· 考生家长包粽祝福孩子“包中”
· 同安成立“六桂堂”文史研究会
· 《邵江海》摘戏曲学桂冠
· “铁观音”探源趣说
· 厦门春节的传统风情
· 歌仔戏《邵江海》入围国家精品
· 闽台渔村民间习俗送王船
· 闽南民居--漳州土楼
美丽图景 更多>>
台湾石头猫
园博园美景如画
创意倘卖无